书记园地

您当前的位置 :灯塔·烟台智慧党建 > 先进典型 > 书记园地 正文

牟平区高陵镇嵠山后村党支部带领加快发展的探索与实践

发布日期:18-01-03 10:09 信息来源: 字号:[ ]

  “塘约道路”的“嵠山后实践”

   ——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嵠山后村党支部带领加快发展的探索与实践

  放眼全国,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,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、大量农业资源向城市富集,农村空心化、务农老龄化现象较为普遍,不少农村虽山清水秀却难觅生机。没有人地怎么种?没有钱活怎么干?“三农”未来路在何方?各级普遍关心关注,群众寄予热切期盼,各地都在探索实践。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在山洪毁村、一无所有、至贫至难的情况下,通过组织起来、抱团发展,在短短两年时间内,实现了从国家二级贫困村向“小康示范村”的华丽蝶变,走出了“塘约道路”,为新时期农村如何加快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。

  聚焦牟平,作为烟台市面积最大的辖区,十分之九的土地是农村,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在农村,要实现“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现代新牟平”的目标,“三农”工作是重中之重。在农业大镇高陵,有一个106户、200多人口、700亩耕地、2000亩山峦的小村,通过发挥党委坚强领导作用、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各项事业欣欣向荣、生机勃勃,它就是嵠山后村,走出了“塘约道路”的“嵠山后实践”。

  塘约认识:穷则思变

  嵠山后精神: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

 墙绘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》

  2014年,塘约被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,村庄濒临绝境,村民深感绝望;同年,嵠山后开启了连续三年大旱的序幕,村庄暮气沉沉,村民人心涣散。如今,塘约村山顶上“穷则思变”的标牌醒目;嵠山后村土墙上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口号振奋。从无奈到坚定,从满是黑暗到迎来曙光,历经风雨、苦尽甘来的嵠山后村如塘约一样,靠着镇党委的领导、村干部的实干、广大群众的力量,走上了蝶变新生的道路。

  憋屈的省略号:主要就是穷,哪个村也比俺村强…

  2014年嵠山后村党支部换届选举,新班子肩负重托走马上任,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:人口老龄化严重、劳动力匮乏、土地长期撂荒、无集体收入等诸多困境,村内道路凹凸不平、杂草萋萋,屋前屋后人烟稀少、倍显荒凉;村中一条长120米、宽15米、时常有人车跌落的大沟,变成了垃圾场,一片狼藉模样;村旁的河道干枯,粮食作物、瓜果蔬菜“面黄肌瘦”,一幅潦倒景象。在外人眼中,这里偏远、贫困、落后、了无生气;在村民心里,无论从村庄建设、人居环境还是收入水平、精神面貌都让人远远缺乏幸福感,加上与周边村相比之下的巨大差距,让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朱冠胜心有不甘地说:“主要就是穷,哪个村也比俺村强…”这种情况,可以说是我区大部分村庄的一个整体现状,也是困扰着当地党委政府的一道难题,更是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坎。

  不甘的反问号:人家能干出来,咱干不出来?

  真抓实干勇担当

  问题就是导向,差距就是潜力。面对摆在面前的土地长期撂荒、人居环境恶劣、建设发展没钱等一道接一道的难题、一重接一重的困境,嵠山后村党支部立即召开会议,统一思想、坚定信心,明确目标、凝心聚力。“人家能干出来,咱干不出来?”朱冠胜的话掷地有声。他们把解决难题的答案、走出困境的思路,写在了村中央的最显眼位置:想不想干?想!为谁而干?群众!敢不敢干?勇担当!怎么去干?真抓实干!特别是朱冠胜从区委党校培训学习塘约道路后,结合镇党委学习塘约的安排部署,第一时间将有关精神传达到支部班子,班子干事创业的劲头和信心迅速升温,他们坚信:论各种条件,嵠山后村比周边村和塘约村更有优势,周边村和塘约村能够做到的,嵠山后村也一定能够做到。正是有了这种“有难破难不畏难、越是艰难越向前”的精神,才让党支部勇敢迎接挑战,化压力为动力,攻坚克难,奋勇向前。

  担当的感叹号:既然当了村干部就得为老百姓干事!

  拦河水坝

  村党支部一班人上任伊始就对全村党员群众许下了庄严承诺:既然当了村干部就得为老百姓干事!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,他们抱定“横下一条心、闯出一条路”的意志,靠着“为群众服务、为群众干事”的信念,俯下身子、撸起袖子、甩开膀子、干出样子,通过“靠上、拼上、豁上”的作风和劲头,历尽千辛万苦打通了连村路、填平了垃圾沟,改善了人居环境,提升了村容村貌。同时,收回了发包到期的30亩集体果园,由村干部义务管理,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。克服重重困难,先后修建6道拦水坝,一举解决农田灌溉水源难题。党支部用一件件实事、好事兑现着承诺,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、赢得了赞誉。

   塘约作为:党支部把人组织起来

   嵠山后力量:支部一班人上来就是干活的,干部带着群众干

   风浪涤荡的塘约村,需要精神焕发。久困于穷的嵠山后村,渴望人齐奋起。战争年代,党靠组织起来赢得战争。和平时期,还要靠组织起来实现梦想。嵠山后村7个“两委”干部(含会计和妇女主任)有4人是妇女,年龄最小的也已45岁,这样的干部队伍如何干事创业,如何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,最重要的就是组织起来。如何组织起来?

   靠宣传发动人。

嵠山后村党支部

  嵠山后村靠的是书记带党员、党员带群众的方式,通过真诚、耐心、细致、扎实的工作,赢得群众信任,点燃群众热情。朱冠胜从做好“两委”班子的思想工作入手,定期召开“两委”会,积极学习周边优秀村、外地先进村集体的经验做法,以学促教、以教引思,凝聚班子力量。同时,充分发挥妇女干部与生俱来的亲和力,分组、分户进行沟通、交流,拉拉呱、谈思想,让有希望、正能量的信息占领舆论高地。村大喇叭广播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:党员来学习、干部来干活。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宣传引导,让村民对追求美好生活增添了信心、提振了士气。

  靠实干引领人。

靠实干引领人

  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。怎么干?唯有干部的带头实干,才能形成一带十、十带百、百带千千万的强大效应。朱冠胜与村“两委”干部,时常凌晨5点多钟就开始清扫村居卫生,带动群众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好习惯。女干部们如毛主席形容“能顶半边天”,填沟、修路当男工用,刷墙、吊顶、木瓦匠活样样精通。一个外村人偶然路过,亲眼目睹了她们修屋顶、刮腻子的劳作景象,事迹从此传遍了十里八乡。

修筑河堤

   今年,面对缺钱少物的困境,17名党员带领全村群众,义务出工,自备砂石,自带工具,建成了工程造价约55万元、有效蓄水量达1.2万立方米的3道拦河截流及河道浆砌工程,村实际花费仅用3万元,靠义务出工出力节省费用40多万元。由“两委”干部、党员、村民代表组成10人工作队,一齐上阵、全程代办,刨地、挖坑、用手抠,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52户旱厕改造任务,工作效率高、群众反响好。现在,大喇叭一广播扫卫生、清积雪、干公活,家家户户都积极响应,呈现出组织起来的强大力量。

  靠规矩约束人。

  靠规矩约束人-宣传展板

  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加强农村管理,不仅需要道德和法制,还要通过“立规矩”来规范和约束各种“任性”行为。在这方面,村党支部“当家人”朱冠胜首先带头、以身作则,上任以来没报销过任何招待费、交通费、电话费等个人费用。因集体经济缺乏收入,“两委”班子成员一直没发工资,但无一人有怨言,以实际行动践行上任伊始立下的“当官只为己、永远干不好”誓言,时刻保持清正为民本色。在村委学习室和村内道路两侧,到处都张贴着关于治安、消防、风俗、邻里关系等村规民约,看似是“管”,实则自治,是全体村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,抑制不良、弘扬正气,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家风、民风、村风。

  塘约观点:上级党委的支持不可或缺

  嵠山后声音:必须紧跟上级步伐,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工作

   “你这个村子有前途!”乐平镇党委负责人的一句话,是溺水时的救命稻草,让塘约村喜极而泣。“你们搞合作社吧!”高陵镇党委负责人的一句话像黑暗中的指路明灯,让嵠山后村看到希望。对如何发挥好党委的引领作用,高陵镇党委理念鲜明:党委是母亲,支部是孩子,抱着走力不从心,领着走能带动一片。

  重平常、抓经常,夯实党建基础。

 党员学习园地

   高陵镇党委一直把“打好基础、打牢基础”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,结合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建立了镇领导联系农村党支部制度,采用“一片一策、一村一策”方式逐个破解发展难题。同时,强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,围绕发展集体经济、国家大政方针解读等多个农村实用内容,对镇村干部,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多样化、多层次培训,真正做到入脑入心、学深学透、弄懂弄通。在镇党委的领导下,嵠山后村党支部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,支部每周日晚上集体学习,每次学习后每人都要自己撰写心得体会,下次学习时集中交流,并挂在墙上的“党员学习园地”。“一天不学就跟不上、一学脑子就灵光”是支部委员们的切身感受。

   创新法、走新路,释放发展活力。

支部学习

   高陵镇党委借助全国学习推行“塘约道路”的契机,以多种形式在镇党委中心学习组和各村党支部中开展“塘约道路”学习活动,围绕“塘约道路是什么?可以复制和创新塘约经验吗?下步该怎么办?”等问题展开大讨论,为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作用、找到破解农村发展的“金钥匙”,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。在镇党委的指引下,嵠山后村党支部先后召开支部、村委、党员、村民代表会议,将党委的提议进行宣传引导,支部认为,塘约与嵠山后两村相隔虽千里、环境有差异,但条件相似、路径相通,完全可以学习借鉴。通过一系列宣传发动,全村党员群众统一了思想、凝聚了共识,对学习“塘约道路”表示认可和支持,成为全镇学习借鉴的试点村。

   点带面、小带大,点燃繁荣希望。

施工现场

   高陵镇党委以党建为核心引领,组织全镇56个村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全镇重点项目、重点工程观摩,激发了全镇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,掀起了“星火燎原”发展势头。在镇党委的扶持下,嵠山后村以“村两委”的名义注册嵠望果蔬专业合作社,支部成员、党员干部带头入社,广泛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整理荒地,采取“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与镇内引进的顺天意公司开展合作,一期将种植西洋梨100亩,收益按照社员、合作社、村集体4:3:3比例分成,优先解决村劳动力不足、村集体收入无保障的难题。全镇各村在学习嵠山后村党建引领、兴修水利的典型做法后,因地制宜、积极行动、抗旱保水。截至目前,全镇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约246万元(其中214万元为村级自筹解决),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23项,新增灌溉和饮用水水源近20万立方米,有效解决了全镇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。